东莞汇美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、企校合作三年规划
发布时间:[2020-11-25]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发挥企业在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主体作用,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关于《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(试行)》(发改社会〔2019〕590号)的工作部署;东莞汇美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勇于创新,积极探索,致力做好带头引领作用,以谋求企校生三方共盈,为社会创造更大贡献。
2020年“汇美模具”凭借多年来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丰富经验、工作成效和业绩,经地方推荐、专家严格评审及政府公示,有幸获被纳入第一批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;为不辜负社会的信任,把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、服务社会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,将产教融合工作做细做实,现结合本公司实际,特将“汇美模具”未来三年企校合作工作规划如下。
一、发展思路
未来三年的时间里,“汇美模具”将进一步巩固以往校企合作所取得的成果,充分利用各种资源,着力解决制约校企合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,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,坚持“政校企行四方联动,产学研立体推进”的校企合作方针,面向市场,面向行业,创新“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”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与体制,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、设备共享、技术共享、校企文化互补、校企管理互通的深度校企合作关系,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。
二、合作院校选择
广东省及周边省市,以工科为主要优势学科的大学及职业技能院校,为本次我公司校企合作优先选择对象。本次产教融合企业联合申报学校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。
三、预期目标
(一)通过校企合作中的定向人才培养机制、项目合作、学术交流平台、校企互聘、同教同学等形式,拓宽企业各类人才的视野,促进企业自我研发能力的提高,从而全面提升企业整体影响力。
(二)通过校企合作中 “招工即招生,入企即入校,企校双师联合培养” 为主要内容的企校双制、工学一体的“新型学徒制”培养模式,以企业为培训责任主体,以专业知识、操作技能、安全生产规范及职业素养为主要培养内容,通过企校双师、弹性学制等制度保障,培养一批品德高尚、技能精湛,身心健康的、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。
(三)通过校企合作,为企业引进更多的优秀的,与需求相符且专业对口的学生提前进入公司实习,让实习学生提前了解岗位工作内容、企业文化,增进企业认同感,增加实习学生保留率,同时缩短公司新员工培训周期及培训成本,亦可缓解企业阶段性生产人员紧缺问题。
四、合作内容及方式
与各大高校及高职院校合作内容及方式初步确定有:举办定向人才培养、合作办学、科研项目合作、学术交流等方面,随着合作的加深和需要,可能拓展更深层次的合作领域。
(一)订单培养、合作办学
遵循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基本规律,充分发挥公司的作用,增进新时期产教两界的“相识相知”,夯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;建立“工学交替”、”订单式“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,形成多层次、多形式的”订单式“人才培养模式;校企双方根据订单班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,共同制定完成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实施和安排;企方依教学要求接受订单班学生观摩、操作、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,并配合教学计划为订单班学生提供设备、场地、人员等方面的支持;关注参与订单培养学生的外部论证,实现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岗位针对性的充分兼顾与融合,在满足本企业合作岗位要求外,避免学生形成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太强而知能面过窄,从而导致学生进岗后的转岗困难。
(二)新型学徒制培养
学校参与企业人才的培养、开办职工学校,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,为企业长期培养从事机械操作的合格岗位工人,并按培训结果发放相应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。
在企业推行以“招工即招生,入企即入校,企校双师联合培养”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与相应企业合作,采用企校双制、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,以企业为培训责任主体,以专业知识、操作技能、安全生产规范及职业素养为主要培养内容,通过企校双师、弹性学制等制度保障,培养一批品德高尚、技能精湛,身心健康的、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。
(三)科研项目合作
充分借用高校的师资、重点实验室、科研研究基地等研发平台及社会影响力的优势,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科研合作:
1.省市级课题联合申报;
2. 新产品的共同开发及在制产品难题的攻克。
(四)学术交流
借用合作高校的国内外影响力,有选择的参与合作高校组织及举办的专家培训、进修学习及技术研讨活动等,以推广我公司产品、寻求新的客户或新的发展机会、拓展技术开发思路。
(五)校企深度融合
实施校企深度融合,即: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融合,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融合,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融合,学生与企业员工融合,学校评价标准与企业评价标准融合,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,大力推进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。
加强校企协同“双师”队伍建设,聚焦智能制造、服务型制造、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发展;企业每年定期接收校方派遣的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来企参观、挂职、调研,培养“双师”队伍;同时企业每年定期派遣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校方挂职锻炼,参与校方的管理、教学工作;通过“领军人才”培养、“名师团队”建设和在企业开设教师工作室等试点项目和试点工程,与学校协同创新,加大“双师”型教师的培养力度,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,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水平。
校企双方互认挂牌、就业推荐、员工培训合作:校方在企方挂牌设立“校外实验实训基地”,企业在校方挂牌设立相应的“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”;校方借助继续教育、职业资格培训等教育教学资源优势,按照企业要求,为企业员工学历提升、技能鉴定、岗前培训等提供条件。
校企共同协商确定宣传形式、范围及内容,宣传内容客观、真实,以求双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(六)与企业、行业及地方政府的紧密结合
联合行业骨干企业和主要高职院校,聚焦模具制造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需求,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。比如,与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建“模具制造工程中心”等产教融合科创基地,集成教育教学、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等功能,强化对区域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辐射带动作用。
积极探索适应地方政府、行业协会、企业特征、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,产学研立体推进,开展宽口径合作,多样化合作,深层次合作,实现学校和行业协会、企业及地方政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,共同设置专业、共同设置岗位课程,联合编写校企合作教材,共同打造师资队伍,共同建设实训基地,共同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,增强办学实习,提高办学质量,形成办学色,促进校企共同发展。
五、未来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
(一)“新型学徒制”、“现代学徒制”、“订单班”学生招聘难,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。
虽然国家、企业、学校在大力宣传“新型学徒制”、“现代学徒制”,但学生及家长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有一个过程,且由于学生就业择业价值观、选择的多元化,目前校企合作的各类班级学生报名积极性有待提高,且存在学生一毕业就离开企业的风险。
(二)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
新型学徒制”、“现代学徒制”、“订单班”的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方式,对老师、教材等要求较高,且这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和学校都需要探索的过程,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需大力提升,师傅的素养需进一步提高。
六、采取的应对措施
(一)企业不断改善学员的薪酬福利待遇,为学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,加强与学校、学生的交流,宣传“新型学徒制”、“现代学徒制”、“订单班”的优势,提升学员参与的积极性。
(二)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
切实做好带徒师傅后备培养工程,同时加强校企合作,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,着力提高培训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,不断改进教育理念和方法,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。
东莞汇美模具制造股份有限公司
2020 年 11月 23日